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六深六促”推进法庭建设 资中法院助力基层社会治理

来源:资中县人民法院 作者:张 宏 发布时间:2022-06-20 12:36:05

资中县人民法院紧扣“三个面向”、坚持“三个便于”、提升“三个服务”,推动人民法庭立足审判,发挥矛盾纠纷化解“触手”功能,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融合、做深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贡献法院力量。

深耕审判第一要务,强化公正促公信。2021年来,人民法庭办理婚姻家庭、民间借贷、人身损害赔偿、农村土地流转、涉农民工权益维护等涉民生案件和“三农”案件4420件,年均结案率98.5%,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扎实有效推进家事审判改革、案件繁简分流、要素式审判、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等工作,提高办案效果;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原则,案件调撤率65.55%,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加强审判管理,强化审判流程和裁判文书公开,公开率100%,法庭司法公信力有力提升,服判息诉率达98%以上;扩大陪审员参与陪审案件的范围,陪审员参与法庭普通程序案件审理率85.53%,不断扩大司法民主。

深推枫桥法庭创建,多元治理促和谐。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紧盯“八好”目标,全面推进“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加强人民法庭与辖区党委政府、群众自治组织、行业调解组织的沟通与协作,完善联动联调机制,整合辖区内基层治理力量及人民调解力量,构建多元解纷大格局,2021年以来委派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案件362件,确认人民调解协议118件;搭建党建联系点、巡回审判点和社区法官工作室“三个平台”,积极发挥人民法庭前沿阵地作用,设立党建暨基层治理联系点7个、巡回审判庭(点)10个、法官工作室7个,开展巡回审判100余次;挂牌创建2个无讼社区、1个乡村振兴法治工作站,为人民群众送法律、讲政策、疏民困、解民忧,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体系筑牢法治根基。

深挖特色法庭潜能,专业审理促高效。充分发挥人民法庭点多面广、触角深入城乡的优势,打造专业化审理的特色法庭,为辖区稳定和谐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司法服务。用好银山法庭家事审判法庭,巩固家事审判改革成果,2021年以来共办理家事纠纷案件277件,调解撤诉率77.1%;积极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2022年发出全市法院第一份“家庭教育令”,护航未成年人成长。2021年,在双龙法庭挂牌成立金融法庭,办理全县一定范围内的金融贷款、信用卡、票据等金融纠纷案件82件,为全力化解金融风险,维护辖区金融安全稳定、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保驾护航。2022年,球溪法庭被省法院确定为“纽扣法庭”,与仁寿县法院富加法庭、资阳市雁江区法院南津法庭结成“纽扣”,将“两山”理念融入案件审理,共同加强沱江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

深植司法为民理念,优化服务促民利。实施“六个一工程”,坚持一月一次基层走访、一次巡回审判、一次假日诉讼服务、一次主题法治宣传,每年开展一次代表委员走进法庭活动、一次辖区调解组织业务培训,让镇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司法服务。2021年以来,开展基层走访680余次,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180余个,邀请代表委员参加座谈会10场,征求相关意见15条,主动了解人民群众司法需求,推动法律政策深入人心;7个人民法庭均已完成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入驻工作,对基层调解人员开展培训10次,提升调解员的调解能力,诉前调解成功1203件,使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深化群众法治教育,营造氛围促引领。加强法治宣传,将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开展送法下乡、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活动,开展各类法治宣传50余场次,努力传递法治正能量;17名法庭干警在辖区学校担任法治副校长,共建法治校园26个,提升学生法律意识,促进健康成长;强化判后释疑,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裁判释法,不断提升群众法律知识水平,引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深抓基层基础建设,多维发力促提升。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倾,强化法庭人员配备,加强硬件建设,各法庭至少配备2名法官、2名辅助人员,均配备公务用车、安检门、法桌、法椅等设备,有力保障办公办案;加强法庭安保投入,投入100余万元资金对原9个法庭进行维修维护,投入近30万元为7个法庭增加储存柜、防爆桶等安保设施,强化法庭安全保卫工作;大力推进人民法庭信息化建设和应用,7个法庭均已建成科技法庭,并各增建一个“云上法庭”,实现庭审直播、文书上网、电子送达、远程电子签章等;强化一站式诉讼服务建设,同步推进电子卷宗同步生成及深度应用、无纸化办案办公,不断提高法庭工作信息化水平。(张 宏)

 


责任编辑:梦雪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