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承诺公考包过·结果失信了!法院判决:培训机构酌情退还部分费用!

来源:内江市中级法院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3-15 11:32:50

随着2020年春天的到来,2020年上半年各地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即将拉开序幕!近年来的“公考热”让很多公务员培训机构层出不穷,特别是那些打着“考不过退款”旗号的培训广告,吸足了考生的眼球。这样的培训真的靠谱吗?笔者不得不说一句,大家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谨慎。

  这不,2019年,在四川威远就有一批考生因为公考培训“退学费”的问题,将培训机构告上了法庭。

 

◎◎◎案情回顾


事情是这样的,原告(考生)李某某、宋某某分别与被告四川省XX学府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签订了《公务员培训协议书》。双方约定:

学员按时认真参加被告提供的2018年上半年公务员考试前全部课程辅导,并独立完成被告提供的各项练习,被告承诺参加2018年上半年公务员考试时,能够通过所辅导科目考试,顺利进入面试阶段。

被告于2018年3月5日至4月15日安排全天考前强化辅导课。

上课地点:威远县兰草街XX学府公考辅导培训点。

被告负责安排押题准确率高的名师串讲并准许相应的习题练习内容,上期不过的学员,可免费参加下期培训。

费用9800元,其中李某某实交6800元,宋某某实交8800元。


图一.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协议签订后,二原告按时向被告交纳了学费;被告也按时给原告安排了培训。然而,原告在2018年上半年的考试中并没有通过公务员考试。之后,2名原告和其他未通过考试的学员向被告提出,参加2018年下半年的免费培训,可被告以种种理由推诿。现被告已被工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被告承认原告在本案中所主张的事实,同意解除《公务员培训协议书》,但认为已尽了培训义务,不能全额退回学费。

 

◎◎◎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九十七条规定:“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法院认为,被告按《公务员培训协议书》履行合同义务,原告也享受了培训权利,本案客体为智力成果,作为智力成果的价值难以计价,结合本案案情,被告应酌情退还原告部分费用。


图二jpg.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威远县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如下:一、解除原告李某某、宋某某与被告四川省XX学府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签订的《公务员培训协议书》。二、被告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退还原告李某某学费2000元、退还宋某某学费5000元。

  判决后双方均未提出上诉,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


    ◎◎◎法官说法


现如今,伴随“公考热”的出现,考生往往不惜重金参加各种公务员招录考试培训班、补习班,以求在公考“上岸”。得益于此,当前教育考试培训行业如火如荼、方兴未艾。有些培训班为了扩大影响、吸纳生源,借机大肆吹捧、空夸海口,以“包过班”“保过班””状元班“等口号招揽学员,许多考生也信以为真,然而,一旦学员未通过考试,这些培训班又会寻找各种理由推卸责任,这是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表现。

  学生参加“包过班”培训,考试成绩未通过公务员招录考试,培训机构应按约定履行合同义务,拒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包过班”并不仅是一个培训班的称谓,其包含了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双方签订的《公务员培训协议书》中有“不过可免费参加下期培训”的约定系一项附条件的约定。当约定情形出现后,条件成就,被告不能安排免费参加下期培训,应承担违约责任。

  本案中,李某等与某教育咨询公司签订的即是“包过班”协议,李某等考生未通过公务员招录考试,即意味着某教育咨询公司未完成合同约定的义务,按照协议约定,当宋某未能通过公务员招录考试时,某教育咨询公司未能按照协议约定安排继续学习,就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某教育咨询公司提出的抗辩不能成为其违反协议约定并拒不履行退款义务的理由。

  当事人涉及的附条件合同约定(包括格式条款),或者一方当事人的单方承诺,只要不违背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均具有法律效力。因此,相关教育培训机构在设定合同格式条款时,应当谨慎对待并遵循上述法律原理及相关规则。(高波 李嘉 顾勋 四川法制网 高琦

 


责任编辑:梦雪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