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内江市中区法院:​扫黑除恶勇担当 六力齐发夺胜利

来源:内江市中区法院 作者:宁 爽 王欣怡 发布时间:2021-08-27 12:04:03

20201215日,随着法槌敲响,罗霞等21人跨境开设网络赌场、抢劫、寻衅滋事犯罪集团案一审宣判,内江市中区人民院依法对集团首要分子罗霞数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21年。该案的成功审结,标志着3年来市中区法院受理的20件黑恶案件实现全部审结,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胜利。2019年、2020市中区法院连续被市法院评为“扫黑除恶案件办理先进单位”。

图一.jpg

三年以来,市中区法院六力齐发推动斗争工作向纵深发展,多措并举促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发展,以高度的政治使命感,充分发挥司法审判职能,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强化组织保障,练“内力”

 

   院党组切实将扫黑除恶摆在重中之重位置来抓,充分发挥院党组及扫黑除恶领导小组牵头抓总作用,全面推进院扫黑除恶各项工作。成立领导小组,搭建工作专班,细化措施,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实施方案,建立了大要案请示报告、信息报送、会商等8项工作制度。加强人财物保障,充实人员、完善保障,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下坚实基础。


坚持依法打击,提“战力” 


   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审结了被评为全省法院“首批扫黑除恶十大典型案例”的内江市首例“套路贷”案、内江市首例涉未成年人的校园恶势力犯罪集团案、专项斗争以来内江市首例黑社会犯罪案,以及九五医院、罗霞等跨境开设赌场等社会关注度高、影响重大的恶势力犯罪案件。依法认定恶势力犯罪集团9件,判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50人,重刑率达23.69%

法院加强专业培训,认真学习贯彻“两高两部”四个指导意见,不断统一黑恶势力犯罪案件的审判思路和审判标准,提升依法打击黑恶势力的审判水平,有力突破扫黑除恶攻坚阶段瓶颈。坚持贯彻宽严相济政策,切实把好案件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和法律适用关,做到宽严有据、罚当其罪。


图二.jpg


突出内外联动,强“合力”

 

   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决胜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根本保障,在市中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和上级法院的指导下,认真落实联席会议和案件会商机制,加强与公安、检察机关的协同配合,促进办案部门工作有序衔接,统一执法办案思想,确保扫黑除恶稳、准、狠。加强内部协调联动,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各部门及全院干警积极支持、配合,举全院之力全面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推进“打财断血”,加“压力”

 

  案件审理中注重对涉案财产的处置,注重明确涉黑财产权属,增强判项确定性和可执行性,夯实执行基础,共判处罚金844.4万元,追缴违法所得、退赔经济损失9684万余元,并移送执行立案151件,有效摧毁黑恶势力经济基础和再犯能力,挽回人民群众经济损失。

   法院充分发挥执行联席会议作用,加强与公安、检察、监狱、人民银行、税务等机关沟通协调,建立涉黑恶案件财产处置协调机制,整合各相关方面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切实提高办案质效。认真开展“黑财清底”专项执行行动,依法运用追缴、判处财产刑等手段,穷尽执行措施,快速处理涉黑恶财产,摧毁黑恶势力的经济基础。


图三.jpg


参与社会治理,添“推力”  


   坚持逐案排查线索,按照“两个一律”“一案三查”要求,对已摸排线索和已办结黑恶势力犯罪案件开展“回头看”,评查总结办案质量。加强线索摸排和线索核查,实现“线索清仓”。加强司法建议,实行“一案一建议”,聚焦“10+1”重点行业领域,结合案件审理对存在乱点乱象或社会管理漏洞,针对性提出司法建议。依托司法建议书推动行业部门整章建制、整改落实,推动综合治理,不断提升黑恶势力犯罪的整体防控能力。


 跟进宣传引导,聚“民力” 


  全面落实“三同步”要求,加强审判工作风险评估,加强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合作,通过新闻发布、集中宣判、庭审直播、典型案例推送等方式进行多方位宣传。在院机关和派出法庭制作宣传展板、横幅,张贴宣传海报,利用LED滚动播放宣传标语,结合平安建设、疫情防控、抗洪抢险等工作大力开展扫黑除恶“百千工程”“六进”宣传活动,营造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加强典型案例宣传,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等旁听案件审理、录制《开庭说法》、刊发《每周说法》,发布新闻信息78条,增强打击声势,彰显法治权威,充分展示法院参与源头治理、综合治理中的做法和成果,让群众深切感受“长效常治”社会效果。(宁 王欣怡)


责任编辑:梦雪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