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川筠连县法院“三建三赋三融” 务实打造山区法院“六专四室”建设样板

来源:四川省筠连县人民法院 作者:曹建 傅腾 发布时间:2021-08-02 00:24:34

针对司法警务面临的装备陈旧、场所分散、监管不畅等问题,筠连县法院出台实施《“六专四室”规范化建设方案》,狠抓基础、机制、队伍三项建设,与智慧、文化、应用三项赋能深度融合,实现“六专四室”场所、管理、功能三个转变,务实打造山区法院“六专四室”建设样板,在全省法院工作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司法警察大队作为全省两个代表之一被省法院推荐参加全国法院司法警察先进集体评选。

基础建设与智慧赋能相融,“六专四室”场所变散为聚

一是高标准推进场所建设。对审判办公大楼原有建筑功能分区进行优化,划出独立的“六专四室”功能区1500平方米,进行全封闭改造升级。在全市法院率先建成标准化装备室、专用羁押通道和囚车库,专用通道、羁押室、卫生间内全部进行墙体凸角软包装、紫外线消毒、弱电以及全域覆盖监控安装。2020年初,“六专四室”全面建成投入使用,面积同比增加3倍。省法院王树江院长、刘佰利总队长及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调研期间给予高度评价。

二是高规格配备警用装备。增购新式手铐、催泪喷射器、警棍、执法记录仪、全网通对讲机等警用装备30套,配置标准化专用囚车和警务保障车2台,采购刑事庭审专用桌椅3套,全面升级单警装备,系统武装“六专四室”。在全市法院“六专四室”交叉检查验收中,达标率排名全市法院第一。

三是高起点建成“智慧警务”。建成智慧警务指挥系统和警务指挥中心,将警务力量、装备、技术深度集成、全域联通、系统供给。安装专用门禁系统,隔离法官通道和羁押通道,在羁押进出场所设置AB门系统;对羁押室软包铁门实行司法警察一对一指纹密码锁,开关门留痕记录与值守司法警察职责无缝衔接;完善智能报警系统,遇突发事件,监控画面将直接跳转报警;铺设应急警报和语音视频对讲专线,确保突发事件高效处置。

机制建设与文化赋能相融,“六专四室”管理变虚为实

一是机制完善一体化。制定完善《装备室管理规定》等12项规章制度,形成“行装抓总、警队参与、相关部门支持”的“六专四室”工作大格局,实现以制度促规范保提升。定期开展专项督察,按月制发“六专四室”运行态势分析通报,全面梳理排查警务安全风险,建立工作台账,精准化解风险点17个。

二是岗位练兵实战化。创新出台《五小练兵实战化训练方案》,依托“六专四室”建立司法警察室外训练场、体能训练中心、射击训练场,结合“小时间、小场地、小课目、小练兵、小教练”五小练兵模式,以实训、实练、实战提升司法警察能力素质,开展法警集训、岗位练兵活动120余次,在全市法院业务技能竞赛中5次获得团体、单项奖励。

三是警营文化实质化。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训词”精神,提炼出“淬炼担当、精业善为”的筠连法警精神。灵活利用楼道、楼顶闲置场所,延伸建设司法警察文化长廊56米,拍摄执法规范化专题片,使“六专四室”兼具“文”的品味、“化”的功能,有效提升队伍“四化”水平。

四是综合管理规范化。建立司法警察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人员信息、工作业绩、训练档案、考勤考评等日常管理数据及时录入、实时更新查看、有效分析评价,推动扁平化管理,司法警察大队获评“全省法院司法警察执法规范化建设活动先进集体”。

队伍建设与应用赋能相融,“六专四室”功能变零为整

一是配齐配强警务力量。“六专四室”建成后,按照政法编制数12%的最高标准配备司法警察编制,召回借调、外派司法警察3名,实行编队管理,提拔1名年轻干警任政委、2名干警任大队长助理和政委助理,激发警队班子头雁效应。依托“六专四室”,实施“青蓝工程”“跟班先进找差距”等活动,定人定岗定责,层层示范、级级带动“六专四室”刚性应用。

二是在全省率先完成司法辅警改革。向筠连县人社局发出司法建议,协调落实司法辅警专项职数和经费,在全省法院率先完成司法辅警参照公安进行改革,招录司法辅警15名,全部充实到“六专四室”一线岗位,为“六专四室”高效应用提供坚实的队伍保障。

三是深层激发应用潜能。将警务工作分版块全部嵌入“六专四室”,形成体系完备、功能齐全、权责明晰的“六专四室”应用模式。完成1200余名被告人的押解工作,均未发生被告人脱逃、自伤、自残的情况,顺利保障各类案件庭审,成功处置突发事件12起,获得市委政法委主要领导肯定。

四是全面拓展应用功能。出台《执行警务指挥中心一体化运行实施意见》,延伸成立执行警务指挥中心,发挥警务力量服从性、灵活性、震慑性作用,通过“六专四室”实施拘传50人、司法拘留34人,执行强制性明显增强,执行工作年度考核上升至全市法院第二,经验做法全市推广。充分运用“六专四室”安防系统对办公区、审判区、院坝、法庭等重点场所全天候、全视频覆盖,实现安全事故零发生。

(四川省筠连县人民法院 曹建 傅腾)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