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雅安市纪委监委机关、市委政法委会同有关部门(单位)举办的“廉动政能量”雅安市政法系统清廉故事演讲比赛中,石棉法院法官助理马筱宇结合工作实际和自身感悟,以“尺度”为主题作了精彩演讲,得到现场评委观众一致好评,最终荣获比赛二等奖!
据悉,马筱宇演讲稿内容如下:
——这里的“尺度”,并不是量具上的刻度,而是法律人心中那道永不倾斜的清廉底线。
千年回响:从一块砚台看文脉传承。北宋年间,端州百姓感念包拯公正清廉,在他离任时赠予一方名贵端砚。包拯却婉拒道:“律法为尺,私利不沾。”最终“不持一砚归”成为传世佳话。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在单位举办的荣誉天平纪念章颁发仪式上,前辈向我们讲述的故事。八十年代物资匮乏时,他跟随师傅处理一起经济纠纷案,当事人提着一箱鸡蛋拜访,只为求法官“手下留情”。老法官站在门口严肃地拒绝说:“这箱鸡蛋能填饱肚子,却填不平良心的秤砣。”后来,这位老法官的经典名言也在我们之中流传下来:“物欲轻如絮,法意重千钧。” 历史长河奔涌向前,但有些精神如同河床下的磐石,始终沉淀着法治的底色。从包拯的端砚到老法官的故事,丈量出的是中华法治文明中永不褪色的清廉基因。
咫尺之间:在人情社会中守护法治微光。去年协助办理的一起相邻权纠纷让我对“咫尺之危”有了新的认知。当事人因三平方米的宅基地界线闹上法庭。一方当事人多次找到法院来,私下联系承办法官,甚至托熟人反复进行过问,明里暗里传递着“你们量地块时笔头稍微偏两公分,这事就成了。”的讯息。对此,承办法官进行了严肃的拒绝与处理,并且多次与我交谈,作为前辈,语重心长地向我传递经验:“法律人的清廉不在惊天动地的抉择,而在分毫之间的坚守。” 这次经历让我懂得:司法清廉如同精密仪器,容不得丝毫偏差。当我们手持法律丈量世事时,任何私心杂念都会让正义的准星失焦。正如判决书中写道的:“裁判者的笔尖若向利益倾斜一度,群众心中的天平就会崩塌千丈。”
方寸不移:做新时代法治长堤的夯土者。作为基层法院法官助理,我常跟随法官下乡调解。在某次调解现场,七十多岁的王大爷拉着我们说:“你们能来田埂上办案,我这心里就亮堂。”烈日下,法官的制服被汗水浸透。当调解协议最终达成时,当事人递来的矿泉水被他笑着谢绝:“喝了你的水,我这法律的尺子就量不准喽!”回程路上,承办法官对我说:“法律人的清廉,既在拒绝千金重贿的瞬间,也在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日常。” 从田间地头的皮尺到法庭之上的法槌,从卷宗里的墨迹到巡回审判车的辙痕,我们守护的不仅是案件的公正,更是群众对法治的信仰。我们胸前的天平徽章不仅闪耀着金属的光泽,更凝聚着两千多年来无数法律人用清廉铸就的精神光芒。
作为新时代政法队伍的生力军,以清廉为墨,以初心为纸,在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征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正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