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贡嘎雪山皑皑白雪的映照下,大渡河碧波蜿蜒而过,康定法院姑咱法庭静静矗立在全州文化中心的腹地,以司法温度融化家事坚冰,用法治光芒照亮成长之路。自创建“红色贡嘎·渡法青穗”法庭品牌以来,康定法院姑咱法庭始终牢记“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创新构建“家庭教育指导站、心灵关爱驿站、高原少审实训基地孵化站”三站融合保护体系,从家庭监护的源头浸润、心理关爱的细腻呵护到司法力量的专业赋能,用法治的温度编织起守护未成年人的立体网络,只为让涉诉青少年在司法的温柔托举里,少一点成长的颠簸,多一份向阳生长的力量。
以家庭教育指导站,筑建温情港湾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老师,“问题青少年”的背后往往藏着“需要引导的家庭”。
去年11月,小卓(化名)和阿渡(化名)来到康定法院姑咱法庭起诉离婚,双方对孩子抚养权及抚养费问题争执不下,同时承办法官通过调查,发现父母双方在与孩子单独相处时均存在唆使孩子通过微信辱骂父母的行为。承办法官立即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针对未成年子女心理健康、离婚对子女的影响等方面展开阐述,一堂指导课后,两夫妻一改针锋相对、争执不下的态度,在法庭的监督下当场签署《承诺书》保证不再教唆孩子辱骂父母,并就孩子抚养权事宜达成了一致调解协议,支付了拖欠的抚养费。案件结案后,孩子的母亲给法庭送来锦旗表达感谢。
针对涉未成年人案件中暴露的家庭教育缺位、沟通方式不当等问题,姑咱法庭将进一步联合妇联、关工委成立“家庭教育指导站”,推出“一案一走访”“一对一课堂”等特色服务,强化监护人教养意识与责任,劝导离婚案件当事人在处理夫妻矛盾时,理性对待孩子抚养、教育问题,相互配合履行家庭教育义务,减少离婚对未成年人带来的影响。
以心灵关爱驿站,守护成长褶皱
高原的阳光虽然灿烂,却也有青少年躲在阴影里。康定法院姑咱法庭在办理一起离婚纠纷案件时,接到了一通特殊的电话,电话那头杜先生的女儿小美哭着向法官“求情”,希望法庭不要判决父母解除婚姻关系,并声称有轻生的念头,法院当即安慰着孩子,让其来到法庭,经过多次渐进式心理干预,小美终于放下戒备,哭着说出真相:“爸爸总说离婚后要打死我,我害怕……其实我想让他们分开。”原来是父亲在离婚诉讼中以“孩子证言”为筹码试图争取权益,导致小美长期处于恐惧与压力交织的心理困境,为避免孩子在父母冲突中继续被“工具化”,法院立即联合妇联、公安、学校、村干部、高校心理咨询师启动“家庭保护联动机制”,一方面为小美提供持续心理干预,另一方面向其父发出禁止令,禁止其对孩子实施精神恐吓。经过多次心理疏导,小美逐渐恢复开朗,在法官回访时其坦言:“现在不用害怕说实话了。”
未成年人不是父母婚姻的砝码,当他们的陈述与行为出现矛盾时,更需要心理疏导剥开褶皱,聆听内心的真实声音。针对类似“以孩子为筹码”的家庭纠纷,姑咱法庭将继续联合心理咨询师、教师、公安、妇联、村委会等多方力量,打造“心灵关爱驿站”,为涉案未成年人提供“司法保护+心理疏导+文化浸润”的全方位呵护。
以高原少审实训基地孵化站,锤炼专业锋芒
当雪山脚下的法庭与高校智慧碰撞,便有了守护未成年人的“新海拔”。
姑咱法庭与四川民族学院共建高原少审“实训基地站”,将前沿司法理念与民族地区司法实践相结合,共同参与涉藏区未成年人案件研讨,高校教师为抚养权归属、民俗习惯与法律衔接等问题提供专业意见,法庭则成为高校学生的“实践课堂”,让年轻法律人参与案件旁听、讨论。
更具意义的是,实训基地孵化站组织大学生志愿者走进乡镇中、小学校,让“遭遇校园欺凌怎么办”“如何拒绝不良诱惑”等知识如蒲公英般散播在高原大地。三年来,实训基地孵化站累计接收学生参与案件旁听20余次,联合开展普法活动6场,覆盖师生及家长1000余人次。
大渡河水流淌不息,它倒映着司法为民的初心。在这片充满希望的高原上,姑咱法庭正用“三站”的光芒,照亮未成年人成长的漫漫长路,当又一个清晨的阳光洒在法庭外的杜鹃花上,他们正带着新的案卷出发——去家访、去调查、去调解、去宣讲,让法治的种子在甘孜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让每个青少年在法治的暖阳下,长成自己最美好的模样。(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