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悄然回溯,两年前,我还是法院里身着制服的干警,每日在庄严肃穆的法庭间忙碌。一纸调令,如一阵春风,将我吹向了广袤乡村的土地,开启了驻村帮扶的新征程。
初到周坡镇石马村,那泥土地散发的质朴气息,与法院的严肃氛围截然不同。但很快,村民们热情的笑容、期盼的眼神,让我迅速融入这片土地。这些年,我见过清晨田埂上的第一缕光,也感受过深夜里村民家透出的温暖。
如今回首,驻村时光就像一首悠扬的乐章,每一个音符都是我与村民共同谱写的故事。今天,我想将这段经历娓娓道来,让更多人听见乡村振兴路上,一名法院驻村干警的心声 。
积极宣讲党的政策
阳光洒在蜿蜒的村道上,将我和村主任背上鼓鼓囊囊的黑色帆布包镀上一层金边。在8组脱贫户廖大爷家旁边,一棵老树洒下一片阴凉,我们一屁股坐在了简易搭建的条凳上,把井研县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申报政策“明白纸”递到廖大爷手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地向廖大爷传达着申报条件、帮扶措施和政策目标。廖大爷听得认真,还不时地点头说道:“现在更清楚知道了防止返贫监测政策,也知道该如何申报,心里踏实多了,感谢你们一直以来的关心。”我们笑着告诉他:“这就是党和政府的关怀,只要大家齐心协力,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阳光穿透树叶,在“明白纸”上投下斑驳光影,我忽然明白,政策的生命力就生长在这些沾着泥土的对话里。
积极参与纠纷化解
村里的徐家兄弟因遗产吵得不可开交,我深知此事不宜拖延,便第一时间联系周坡法庭,邀请他们到村委会共同处理这件棘手的遗产纠纷。调解现场,双方当事人各执一词,情绪激动。法庭干警临危不乱,专业地逐条阐述相关法律条文,用法言法语为双方厘清权益边界。我则凭借对村情民意的熟悉,在一旁从亲情和道德层面苦口婆心地劝解。我轻拍徐大哥的肩膀说道:“你们是亲兄弟,几十年的兄弟情谊,为了遗产伤了和气不值得.....”同时,又用温和的语气对徐小弟说道:“法律确实保障咱的权益,但亲情无价,能坐下来谈,就是给大家一个修复感情的机会呀。”
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双方逐渐冷静下来,开始理性沟通,最终达成和解协议。通过日常的调解,我们不仅解决了村民的问题,还在村民们心中种下了“有纠纷找调解”的种子,让“无讼村”的理念在乡村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积极助力产业振兴
七月荷香弥漫时,大棚里的西瓜已甜透红壤。回想在初春的大棚里,农技员耐心地给我讲解农用拖拉机翻地的要点,手指比划着,强调着每个关键动作。我登上拖拉机,坐在略显宽大又硬实的驾驶座上,心里有些忐忑。技术人员站在一旁,大声提醒着我启动的步骤,我按照他说的去做,拖拉机发出沉闷又有力的轰鸣声,我放下旋耕刀再慢慢松开离合器,拖拉机缓缓向前移动,轮胎在松软的土地上压出深深的印记。我小心翼翼地控制着方向盘,尽量保持直线行驶。
荷花节清晨,我们将首批西瓜运到荷塘边。我举着喇叭吆喝:“现摘现卖,纯天然,无污染,又甜又多汁!”游客们纷纷夸赞石马村不仅有好看的荷花,还有好吃的西瓜,真是个好地方。这一个个西瓜,不仅为石马村打造了特色农产品品牌,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让村民的乡村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褪去警服,挽起裤腿。驻村的日子里,我与村民们同频共振,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用行动诠释责任担当。这份工作让我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的复杂与挑战,也让我感受到其中的温暖与成就感。乡村振兴不是口号,是把党的政策种进民心,把法治理念化入乡情,更是在大棚与稻田间蹚出一条共富路。当廖大爷熟知党的新政策,当徐家兄弟握手言和,当石马西瓜与荷花节一起被人赞不绝口,都让我感受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石马村的荷花年复一年盛开,而我与石马村的故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