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宜宾市翠屏区人民法院:法官苦口婆心解纠葛 原被告双双送锦旗

来源: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人民法院 作者:彭屏 刘琳 黄英 发布时间:2025-02-06 15:58:24

“谢谢法官心系百姓、依法办案,帮助我们挽回了家庭的亲情,让我们一家人能够高高兴兴过一个祥和幸福年!”近日,一件法定继承纠纷案件的原告和被告双双来到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人民法院李庄人民法庭,特意向法官送来两面锦旗,感谢法官化解了他们之间的纠纷。

1738828817556.png

缘起:遗产分割酿纠纷

1993年,翠屏区李庄人申某某去世,留下一处夫妻共同房产。其配偶廖某及3名子女申某甲、申某乙、申某丙一直未对申某某的遗产进行分割。2020年,申某甲因病去世。

2021年,该处房产纳入当地政府征收范围,廖某、申某乙、申某丙、杨某(申某甲之女)4人与当地政府签订《房屋征收货币补偿协议》,补偿金额88万余元,包含房屋及附属设施补偿款、安置费用等。

因为申某某遗产分割,一家人闹得不可开交,各执一词、分歧严重,母子、兄妹之间的亲情出现了裂缝,镇、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多次组织调解未果。

遗产没有分割,被征收房屋一直未腾退,补偿款项也未发放。“法官,你们一定要为我作主,一家人为此闹腾很久了,只有依靠法院才能解决问题了。”廖某认为自己年事已高,遗产分割刻不容缓,遂诉至法院,请求依法分割财产。

1738828873901.png

调解:分多分少法律说了算

“法官,这个房子是我和申某某的共同财产,理应多分点,当然所有子女也应该有份。”“法官,母亲把我们起诉到法院。我们不懂法,遗产怎么分割,那个说了算?”

李庄法庭受理案件后,承办法官先后走访了当地政府部门和当事人,详细了解当事人之间纠纷、诉争房屋及征收补偿等相关情况。

“大家要心平气和、共同商量,才能最终解决问题。”掌握基本情况后,承办法官多次组织双方进行“面对面”“背对背”调解,耐心释法明理,苦口婆心地进行劝说。然而调解工作的开展并不顺利,双方各执一词,因积怨较深、分歧过大,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考虑到该案的背后是一家人的情感纠葛,因为遗产分割问题导致亲情迷失、矛盾重重,既要解决案件本身的问题,更要解开双方的心结,才能实质性化解纠纷。

法官团队再次分析研判后,决定先行开庭,查明案件事实,再行调解。开庭当天,双方当事人均来到法庭。你一言、我一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剪不断理还乱。在法官的引导下,通过法庭调查、辩论等环节,基本查清了案件事实。

“如果一判了之,没有实质化解双方当事人的纠纷,一方面判后无法执行,另一方面房屋征收问题也解决不了。”庭审结束后,承办法官坚定“修复情感、以调促和、实质解纷”的思路,再次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并邀请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村社干部等共同参与。

“如果大家都不退让,纠缠不休,遗产分不了,征收补偿领不到,后果就要大家共同承担。”承办法官向双方当事人释明了房屋征收补偿款中的夫妻共同财产、遗产分割原则等法律关系,对每一项补偿款进行逐一分析,以弥合感情为突破口,促使双方当事人放下成见、积极配合。

“分多分少怎么算,法律说了算,只要大家都依法,问题就能解决。”在法官及相关人员的不懈努力下,经过多轮调解后,最终促成双方当事人对房屋征收补偿款及申某某的遗产分割达成一致意见。在此基础上,承办法官协助当地政府与原被告就房屋腾退搬离、办理征收补偿款领取手续等达成协议。

与此同时,承办法官还就案外廖某的赡养问题,组织其子女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事后:原被告冰释前嫌

1月9日,承办法官会同双方当事人及相关部门人员一同来到李庄镇某商业银行网点,协助办理征收补偿款领取手续。双方当事人当场领取了补偿款,并按照调解协议约定的分割方案,分别存入各方银行账户。

“孩子们,以前是我不对,大家不要计较了。”“母亲,我们也不对,都是遗产惹的祸。”至此,这起遗产分割纠纷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纠纷解决了,一家人冰释前嫌、重归和睦。

“李庄法庭的调解工作做得太扎实了,这一家人为了遗产分割闹起了纠纷,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都没有解决。法官耐心释法、真心调解,不达目的不放弃,不但解决了当事人之间的纠纷,还帮助我们解决久拖未决的房屋征收及补偿款发放问题,给你们点一个大大的赞。”李庄镇政府干部曾文勇说道。

近年来,李庄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法官寄语”“问需清单”“家门口解纷”等司法“小创新”,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让公平正义可触可感、直抵民心。2024年,李庄法庭审结各类民商事纠纷465件。“法庭以‘如我在诉’理念,将情理法融合,不但实质性化解了当事人的纠纷,还一揽子解决了其他问题,实现了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相统一。”李庄镇政法委员裴蕾表示。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