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叙州区横江法庭,有一名办案经验丰富的法官,穿上法袍时,她公正严肃、一丝不苟,日常接待时,她善解人意、笑容温暖,擅于与群众交流,平日里,遇到居住在法庭附近的村民,大家总乐呵呵地和她打招呼。
她叫王根琼,是叙州区法院横江法庭的庭长,有多年办案经验,尤其是农村的赡养纠纷,她颇有妙招。
近日,一位老人颤颤巍巍地来到横江法庭,艰难地递上诉状,说道“王法官,你可得帮帮我,如今我岁数大了,身体状况也越来越不好了,虽然平时有保姆照顾,但我更渴望家人的陪伴,我的子女不愿意赡养我,我要起诉他们!”“老人家,您别急,跟我说说具体怎么回事”王根琼急忙起身,搀扶老人到椅子上休息,一边与老人深入交流,详细了解老人诉求。原来,这位老人已是94岁高龄,为方便及时就医,现租房居住在城镇,并雇请一个保姆照料其生活起居。大家却都有各自生活且大多居住在农村,无法到城镇照料老人。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父母把子女抚养长大,子女应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赡养父母,可是子女也有家室之累,想尽孝道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跟着小编一起看看王法官是怎样巧妙化解这次赡养纠纷的吧:
打开“心门”情归“家门”
查明基本情况后,王根琼及时安排开庭、调解。“我自己身体也不好,平时的医疗费用已经是家庭的负担,实在没钱”。“我住在农村,离城镇远,还要照顾孙子,来不及每天去城里照顾老人”。“不是我不愿意照顾他,只是我也住在农村,离城里远,老人的身体也需要随时去医院,不方便住在农村”调解过程中,子女间各自诉说着自己的不容易,一直达不成一致协议,王根琼先后提出的两个方案也被否决。
王根琼知道,老人需要的不仅是经济上的供养,还有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为了缓和双方情绪,弥合亲情关系,调解期间,王根琼多次与各方开展面对面沟通与背对背说理,耐心倾听各方的委屈及诉求,让他们的情绪得以宣泄。同时又从法律层面向他们释明法理,从道德层面进行说服教育。最终,王根琼综合考虑几个子女的经济状况和身体条件等,提出由其中一名子女承担主要经济开支及照料,由其余子女轮流到租房处照料的赡养协议。各方终于达成一致意见,均表示满意和感谢。
暖心回访,延续司法温情
“感谢你啊,王法官,现在我每个子女几乎能来陪我一段时间,这个结果我很满意!”案件成功调解后,王根琼通过电话回访老人,老人的子女也再次表示对调解结果的满意,并告诉法官,他们现在按照协议轮流照顾老人,今后如果还有什么问题,也会协商着解决,不会再让老人伤心了。至此,一起老人的赡养纠纷得以圆满解决,家庭亲情也得以修复。
王根琼感言:“办好群众身边的‘小事’,就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大事’。对于农村地区常见的赡养纠纷来说,官司易断,亲情却难续,以“如我在诉”的情怀去化解群众的矛盾纠纷,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法律义务。
下一步,叙州区法院将持续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注重以调解促和谐,推动更多的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化解在基层,让人民群众在司法服务中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