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西下,在飞速行驶的公路上,一辆不起眼的汽车变成了临时的“移动调解室”。车内,一名法官正襟危坐,手指不停地在手机上来回滑动,眼神专注而执着。她不是在刷手机消遣,而是因一起农村建房纠纷查看现场过程中,临时接到另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被告何某同意调解消息后,认真查看被告何某提出的还款方案。
原告黄某才与被告何某是朋友关系,被告以需资金周转为由于2023年6月12日至2023年8月20日多次向原告黄某才借款共计70000元。被告何某在偿还15000元后便以经济困难为由一拖再拖,黄某才无奈诉至法院。法官多次联系何某无果后,终于在一个傍晚时分打通了何某的电话。电话沟通中何某认可借款事实和借款金额,何某表示其无力一次性偿还,希望能够分期支付。承办法官同时了解到何某现在外务工,下午18时30分开始上夜班,白天休息,何某上夜班过程中一般接听不到电话,白天休息时手机设置为静音,与何某联系非常困难。
黄昏时分,正在回程中的法官接到了何某通过微信发来的愿意调解的消息,考虑到何某无论白天黑夜都不容易联系得上,调解时间不好确定,便提议双方当即进行线上调解,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18时整承办法官在驰骋的“移动调解室”里发起了线上调解邀请。
车内,空间虽然有限,但调解氛围十分和谐。法官详细询问了双方的诉求和困难,耐心倾听双方当事人的声音,迅速梳理案件脉络,提出了针对性的调解建议。经过耐心沟通和细致调解,双方当事人终于达成了调解协议。原告表示理解被告的困难,愿意给予一定的宽限期;而被告也承诺会按期还款,并对原告表示了深深的歉意。18时19分调解结束,被告何某赶在上班前1分钟线上完成了调解协议的确认,这场特殊的调解,在狭小的“移动调解室”内圆满落幕。
夜幕降临,车辆飞速行驶,“移动调解室”深刻诠释了“如我在诉”理念,走进了乡村,走到了群众身边,走进了群众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