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来,盐边法院渔门法庭以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为契机,结合辖区彝族、苗族等31个少数民族聚居和杂居的现状,进一步明晰家事审判法庭功能定位,不断解锁多民族地区家事纠纷解决新路径,通过家长里短小案件,做好基层治理大文章。
一、点面结合,以“法庭+能动”构建家事审判新模式
一是开展疏导式调解。为避免“打官司”加深当事人情感裂痕,将情感修复贯穿家事纠纷调处始终,及时通过换位思考、亲情感召、心理疏导等引导当事人心平气和地说理诉情,缓和家庭矛盾,弥补夫妻、父母子女间的情感裂痕,实现对问题家庭的救治,成功挽救濒临破碎婚姻33起。二是推行治愈式保护。将老年人权益保护、未成年人养育指导融入家事案件审执全过程,通过“诊断式”审判对症下药,妥善调处抚养、赡养案件25件,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1件,最大限度减少家庭矛盾对弱势群体的影响,让幼有所依、老有所养得到更全面保障。三是贯彻温情式审理。结合辖区少数民族人口多、诉讼能力弱的实际,在立案窗口安排2名少数民族干警,实现法律咨询、诉讼辅导等双语沟通,提供离婚、抚养等14类常见纠纷诉讼文书模板20余套,方便群众诉讼;结合辖区面积辽阔、山高路远的实际,到田间地头、果园菜地送达诉讼文书、开展调解工作60余件次,灵活利用午间时间开展审判调解工作20余件次,减轻群众诉累;结合辖区外出务工人员多、法庭距离城区远的实际,引导当事人通过网上立案、线上调解等智慧方式开展诉讼180余件次,提高解纷效率。
二、内外兼修,以“法庭+多元”激活联合解纷新动能
一是成立石榴籽调解室,精准破解“分流难”。聘请14名办事公道、善于说理的当地村民和村委干部为石榴籽调解员,充盈调解“朋友圈”,石榴籽调解室成功调解各类纠纷296件,诉前调解分流率达80%以上,10件涉彩礼纠纷通过石榴籽员调解成功后当庭返还彩礼合计87.5万元,实现有效减负。二是引入家族调解,精准破解“沟通难”。聘请少数民族族长及彝语、傈僳族语翻译人员为特邀调解员,利用其人熟、地熟、风俗熟的优势,引导当事人依理依法解决纠纷,并邀请双方亲戚、长辈共同参与调解,灵活运用法律规定及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作为调解依据,平和地促进42件纠纷实质化解。三是强化多方联动,精准破解“息诉难”。完善法庭、派出所、司法所、妇联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家事纠纷联动处理机制,形成前端防、中端治、后端疏的全覆盖家事纠纷解决网络,联合人民调解员、家事调解员开展释法明理,引导当事人合理预期,在法律框架下“调”处矛盾,在情理范围内“解”开心结,共妥善调撤案件187件,未发生极端事件。
三、上下联动,以“法庭+执行”交出执源治理新答卷
一是完善审执一体化机制。立案阶段,引导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8件抚养费纠纷通过采取保全措施成功促成当事人主动履行义务;审理阶段,动员有条件的当事人一次性履行义务,涉及彩礼返还、抚养费给付的46件案件全部自动履行到位,自动履行标的285.77万元;案件裁决后,扎实开展判后答疑、释法明理工作,提高当事人对裁判的认可度,16件案件当事人在裁判后主动履行了义务。二是推行督促程序前置。针对定期履行且时间跨度较长的赡抚扶纠纷,在案件调处后,即向当事人发送《督促履行告知书》,督促当事人持续性主动履行,推动家事纠纷“末端执”向“前端治”转变,2023年进入执行程序案件仅占所审理一审案件的4.42%。三是建立快立快执绿色通道。将督促未果的案件及时转入执行程序,加强与院执行局的协作配合,对规避执行、拒不执行等案件联合采取强制措施,减少节点流转,缩短办案用时,以最快速度为当事人兑现胜诉权益。四川法制网讯( 田景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