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在解纷主体上做“加法”。在诉源治理中,有机整合诉、检、访、调等平台功能,推动线上线下协同运转闭环管理,深入践行“法院+工会”“法院+妇联”“法院+市场监管”等工作模式,与行政部门联动、与解纷组织联动、与基层组织联动,实行多元解纷“大合唱”,全面推进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2023年诉前调解案件750件,诉前调解成功分流率为36.34%,位于全市前列。二是在诉讼增量上做“减法”。坚持能动司法和诉源治理深度融合,推动“工作重心下沉、法官力量下沉、司法服务下沉”,努力形成“法官便民全覆盖、解纷解决无死角、司法服务零距离”解纷格局,让群众办理诉讼服务事项“只进一扇门”就能“一次办好”,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从源头上减少诉讼案件增量。2023年受理各类案件6888件,同比下降12.8%。三是在解纷效能上做“乘法”。打造“多元调解+速裁快审”解纷模式,激发诉源治理“乘数”效应,高效速裁快审案件。深入推进诉讼服务智能化平台建设,实现网上调解、网上开庭、网上研判等,打通矛盾化解“高速路”,为当事人节省时间、精力和费用,减少诉累,让解纷效能成倍提升。2023年在全国法院诉讼服务质效平台得分90.8分,在全省188个基层法院中位列第六、全市法院第一。四是在工作缺失痛点上做“除法”。针对多元解纷运行机制不规范、服务不精准、工作效率低等问题,建立健全整治激励机制,着力打通诉源治理“中梗阻”,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在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前沿阵地”作用,依托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构建基层诉讼服务网络,前移司法服务触角,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持续推动“诉讼社区”建设,筑牢基层平安底色,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蒲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