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通川区人民法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司法规律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着力打造“诉讼零距离、审判全时空、服务全覆盖”的网络化、阳光化、智能化的“智慧法院”。同时,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加快完善“智慧法院”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的等功能,推动全区司法审判工作驶入便民惠民的“快车道”。
“互联网+诉讼” 减轻群众诉累
“请选择需要生成的诉状,请放置您的身份证…….”在通川法院二楼诉讼服务中心,市民刘先生正在使用诉状辅助生成系统,在系统指引下,他5分钟便填写好一份合同纠纷起诉书。
诉前准备工作繁杂,初次接触的人容易一头雾水。为减轻群众诉累,通川法院依托智能型ITC服务体系设立诉讼服务中心,配套风险评估告知机、诉状辅助生成机、诉讼服务自助平台、文书自助拷贝机及法院综合柜员系统,齐全的硬件设施供诉讼人自行使用,便于其充分知晓诉讼的案件分类、成功率、费用以及诉前各类准备工作。
备齐硬件设施是其一,强化软件建设才是关键。为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通川法院实行“互联网+诉讼”工作模式,大大减轻群众诉累。近年来,通川法院积极完善法院APP、微信公众号、微法院微信小程序等平台,推广微法院立案、网上调解、网上开庭、电子送达、诉讼查询等网上诉讼功能,真正实现司法服务全覆盖、诉讼零距离,有效保证司法诉讼服务“不打烊”,让司法服务更加贴近民心。
同时,通川法院运用互联网信息化手段,持续打造“厅网线巡”一体化诉讼服务中心,整合诉服大厅面对面办理、移动终端全流程网上操作、电话咨询、巡回办案等多种渠道,满足当事人及时快速解决纠纷的需求。
云上开庭 司法审判全时空
“本次庭审将采用网上远程开庭的方式进行,双方能否清楚地听到我说话?网络是否稳定?”“能听清楚,稳定。”“庭审开始。”日前,浙江绍兴某公司与四川达州某公司因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产生纠纷,通川法院接到案件后,综合考虑疫情、距离、经济等相关因素,最终决定采取“云庭审+云直播+云宣判”的模式审理该案。
为推进“云庭审”工作顺利进行,审判人员与当事双方多次沟通交流,介绍开庭操作流程、指导使用方法,通过“微法院”、“云上法庭”提前提交电子诉讼材料、邮寄重要纸质证据,做足充分开庭准备。开庭当日,法官、书记员在法庭上正襟危坐,当事双方及代理人的身影则清晰出现在显示屏上,法庭调查、各方举证质证等阶段一如往常进行着。最终,当事双方对案件事实达成统一,被告在约定日期前一次付工程质保金,原告自愿放弃逾期付款贷金利息,双方在微信小程序客户端确认笔录无误后签字,云庭审顺利结案。
此次“云庭审”的顺利结案是通川法院建设“智慧法院”的重要成果体现。通川法院利用信息化技术助力审判执行,通过“微法院”“云上法庭”构建起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审判模式,对接内网审判系统与跨区域立案系统,让当事双方只需通过设备登录“微法院”等平台,即可实现网上立案、网上开庭、网上调解一体化服务,并实时查看排期时间或网上出庭,有效破解距离致群众打官司难的问题。
“‘云庭审’既便民又高效,彰显审判工作公开、公平、公正的同时,也实现了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云庭审”结束后,该案当事双方均对通川法院“智慧法院”建设工作点头称赞。
司法公开 审判公开透明
以往,当事人家属若想跟进审判进程或查看庭审音视频资料,都需亲自到法院申请查阅。可如今,“智慧法院”建设让这一切都变得简单了。
正义不仅要实现,还要让群众看得见。近年来,通川法院围绕“智慧法院”建设,在14个审判庭和5个派出机关审判庭“全覆盖”式建立科技法庭,做到每个开庭案件必须录像。同时,法院要求案件流程信息完整上传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庭审录像上传中国庭审公开网、裁判文书上传中国裁判文书网,以便当事人或者代理律师可以通过相关网站查阅过程与结果。
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的好处显而易见:一方面,公开化、透明化的审判流程,消除了群众“当事人可以对司法暗箱操作”的错误认识;另一方面,实现了让司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迈出了司法公开的一大步。
此外,在科技法庭的建设基础上,通川法院还建立了16个庭审直播系统,在法院认为符合直播的条件下,可通过互联网庭审直播平台于中国庭审公开网直播开庭,事后还可查看录播视频。据悉,今年以来,通川区人民法院已直播案件560件,累计播放量2350余次。
(汤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