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依法治市工作】巴州区梁永镇宏福村:坚持三化模式 推动“福法”融合

来源:巴州区依法治区办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1-28 15:22:36

 巴州区梁永镇宏福村位于梁永场镇东部,幅员8.6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891 户 3238人,党员80名。近年来,该村以推动解决“九个具体问题”为抓手,积极破解“群众参与法治建设积极不高”问题,从源头解决“靠谁治”“怎么治”“治什么”,村容村貌、村风民风持续向美向善。宏福村先后被评为省级第二批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四好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六无”平安村。

 突出党建引领,治理体系“立体化”。乡村治理最迫切的是把群众中的优秀分子组织起来,解决靠谁治的问题。横向抓组织建设。构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组织为支撑的“1+N”组织架构,设总支1个、支部3个、聚居点党小组1个;成立红白理事会、业主委员会、道德评议会、乡贤联谊会、禁赌禁毒会等自治组织,切实提升各类组织的覆盖率,确保村民有平台参与治理。纵向抓机制建设。构建村“两委”、组民小组(聚居点)联户、户四级指挥响应体系,细化工作单元到联户,每个聚居点设立一名“点长”,每10—20 户农户设立一名“联户长”,每户农户确定一名“明白人”。“点长”统筹负责聚居点内事务,“联户长”负责联户群众的宣传,“明白人”负责家人的宣传,缩短工作响应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环向抓人员发动。整合村网格员、水利设施巡管员、护林员、地质灾害监测员、护渔员、公益性岗位等9名算受财改补贴人员力量,动员82名辖区党员、“两代表一委员、五老”、乡贤、志愿者参与基础设施管护、安全常识알传、应急处突等工作。

  聚焦三治融合,治理格局“多元化”。乡村治理最关键的是破除与发展不相适应的痛点堵点,解决“怎么治”的问题。夯实自治基础。建立村级事务参议制,利用政协“有事来协商·巴事好商量”平台,对事关全村发展的大事、群众关注的实事进行专题讨论,邀请村民代表、党员、老干部等参与,为村级发展建言献策。定期召开“坝坝会”,充分发挥村纪检委员和村务监督委员作用,有效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注重德治教化。深挖“福”文化底蕴,打造迎福石梯、祈福广场、致福大道,利用福文化馆等载体,大力宣传知法守法是福、孝道感恩是福、平安健康是福、子女成才是福、邻里和谐是福“五福”内容,教育引导群众树立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开办“道德银行”,评选表扬“星级文明户、贤德道德之星、最美庭院”等先进典型10人(户),营造浓厚崇文尚德氛围。强化法治保障。以村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和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为依托,组建治安巡逻队和民事调解队,在公共区域安装“雪亮工程”监控8个,落实“一村一辅警”“一村一法律顾问”2名,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开展“政策大宣讲、民情大走访、诉求大化解”活动、定期打捞村内群众诉求,集中排查化解一批矛盾纠公,确保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村。

 注重改善民生,治理效果“可视化”。乡村治理最重要的是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解决“治什么”的问题,产业富民。采取“种养循环”发展模式,招引2名业主发展种养循环,建年出栏生猪4000头的规模养殖场2个,连片种植优质果蔬 500亩,吸引 20 余名聚居点群众就近务工,月增收1200余元;利用中省财政扶持壮大集体经济项目,建年出栏肉牛200头的养牛场1个,完善“村集体+专合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竞拍靴尔岩水库收取租金,集体每年硬收入 12 万元,持续助农增收。环境悦民。制定《聚居点环境卫生管理公约》,全覆盖签订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书,配套垃圾箱、垃圾车等设施设备32处(辆)落实公益性岗位3人,维护安置点内环境卫生;安装路灯30盏,整治聚居点破损污水管网 200余米;成立“红色轻骑队”1支,开展环境治理、设施维护等公益活动 30 余次,村容村貌不断变好。服务便民。组建村“跑团”代办帮办队,按照服务对象需求,村级代办员上门提供服务30余件次。公开服务阵地,公共法律服务室、信访接待室、退伍军人服务站、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功能活动室一应俱全,实行村“两委”常职干部包社制度和坐班值班制度,规范村干部管理,提升村党组织服务群众能力水平,切实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责任编辑:杨海燕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