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文平,男,汉族,生于 1972 年10月,200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巴州区司法局平梁司法所所长、平梁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作为一名基层人民调解员,参工28年以来,坚持扎根基层,奋战在调解工作一线,与人民调解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先后参与调处各类矛盾纠纷800余件,其中跨区域纠纷32件,接待来访群众2万余人(次)。他以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参与上访案件和重大疑难矛盾调处,为维护辖区和谐稳定、保障一方安宁、护航辖区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15年,卢文平同志被司法部表彰为“全国模范司法所长”,2023年,卢文平同志被司法部表彰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
善用调解“四字诀”,倾情调解暖民心。
有效运用合适的调解工作法是打开矛盾纠纷症结的“金钥匙”。卢文平根据多年工作的摸索,积累和总结出的人民调解“四字真诀”(调、磨、断、煨)在全区被推广后,一直是同行们称道的好方法,他利用“四字真诀”成功调处多起疑难案件。他曾说过:“人民调解的“利器”是法律,人民调解的“法宝”是技巧!”
2013年,李某驾驶摩托撞伤七旬老妇精神病人张某致七级残废,李某推诿责任,不愿赔偿,张某家人情绪激动,围堵李某家人,多次到政府闹事,见事情迟迟不能解决,更是将老人遗弃在李某家,撒手不管。面对如此棘手的局面,卢文平挺身而出,采取调解“四字诀”,对李某采取“软藤缠死硬树”法“磨”,每天到李某家中劝说,让其主动担责;对张某则适用“慢火炖”法“煨”,先安抚张某一家情绪,后徐徐引导唤起张某儿子的亲情;再找张某家族长者介入,用“乡下锣鼓乡下敲”法“调”,一系列的工作让张某的儿子愿意将老人接回家中居住;最后让群众参与调解,大家评,大家说,抓住时机对症下药迅速“断”。历时半年,通过座谈7次,集中调解3次,参加人员多达上百人,这起纠纷最终达成一次性赔偿200889.76元的协议。该案件也先后被《四川党的建设》《四川司法》《人民网》列为典型调解案例转载刊登。调解“四字诀”的有效发挥一方面让一系列疑难案件圆满化解,另一方面也是卢文平真情对待群众、真心服务群众的真实写照。
心系群众不畏难,止息纷争惠民生。
习近平总书记说:“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农民工,要坚决杜绝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现象,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农民工是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切实维护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是民生“温度”得到彰显的有力佐证。
多年前的一个春节,赵某等十人在向某的养殖场工作了七八个月却拿不到工资。卢文平受理纠纷后,不畏严寒多次前往纠纷发生地及双方当事人家中,收集欠薪的相关证据。然而,正准备调解时向某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卢文平和该村支书在多方打听下,包车到向某的另一个养殖基地找到了向某。卢文平拿着厚厚的一叠欠条,语重心长、掏心掏肺地给向某上了一堂法治课。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向某许下在春节后的正月初八兑现农民工工资的承诺。年后的正月初七,向某提前将拖欠的农民工工资 49797 元交到了调解员手中,春节上班的第一天,10个农民工领到了讨要几个月都没有结果的工资,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颜。卢文平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耐心细致的调解方法,化解的不仅仅是矛盾纠纷,更是维护了基层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基层人民调解员“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的诺言。
依法调解用心用情,认真为民办实事。
在日常工作实践中,人民调解工作有时还存在“和稀泥”“过得去”的现象,调解员如果缺乏法律知识,仅仅使纠纷得到看似暂时的平息,却难以做到以理服人。依法是调解工作的灵魂,卢文平深知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孜孜不倦地学习法律专业知识,用法治思维开展工作,凭借着丰富的调解工作经验和专业的法律素养成功调处了众多疑难纠纷。
位于巴州区化成镇化湖边的一家农家乐业主杨某在经化成水库管理处和国土部门允许后占用河道坡地建鱼池,而这块坡地一直是赵某在枯水季节实际耕种。杨某与赵某又签订一份协议,约定杨某的农家乐承包期满后,鱼池归赵某使用。但事后赵某反悔向杨某索要补偿,为此酿成纠纷,赵某遂破坏了杨某的鱼池。调解中,卢文平指出根据《河道管理条例》规定,河道属国家所有,杨某在经主管部门允许情况下,有权继续使用所建鱼池,期满后再另行审批或依法处理,最后赵某赔偿杨某 1000 元损失。在调解学生家中坠楼死亡和学生春游溺水死亡两个特大纠纷中,卢文平同志严格遵守《人民调解法》规定,除了娴熟地给当事人讲解《民法典》《教育法》相关法律规定外,还充分运用调解技能,按程序调解,规范制作文书,两起“命案”最终案结事了。长期以来,卢文平经手的大小纠纷在成功化解的同时,没有出现一例当事人反悔和被人民法院撤销的情况。从卢文平的经历,我们看到了法律知识在调解工作中所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年是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卢文平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初心和使命,把调解工作当成维护社会稳定、助推当地乡村治理的大事来抓,二十八年的坚守,他无怨无悔;二十八年的奋斗,他初心不改;二十八年的艰辛和努力,换来了一方的安宁、群众的赞誉、领导的肯定,这,便是对他调解人生的最美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