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阳区围绕“一核两环四带多园”农业产业布局,坚持农业园区化发展,通过良种良法化、管理机械化、种养生态化、产品标准化、园区数字化“五化”举措,聚集资金、资源,着力推动全区优势农业产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做实做优进恩阳区优质粮油园区,示范引领全区粮油产业高质量发展。
良种良法化增产量。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原则,加强主导品种的筛选和主推技术推广工作。一是建立技术体系。构建区镇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整合全区农技人员组建农技服务队伍,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助力提升园区农技水平。二是繁育展评良种。发挥种植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作用,建立粮油良种育苗基地200亩,与川农大、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展评省市供试品种31个,推广“稻香杯”系列良种15个,发展优质粮油9万亩,增产126万斤,良种覆盖率达100%。三是推广集成技术。推广水稻旱育直播、精抛浅水露泥、油菜免耕直播、病虫害绿色轻简防控等新技术新模式,制定万寿村“万寿米”种植技术规程,示范推广1.8万亩。
管理机械化提效率。一是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推广育秧播种机、高速插秧机、联合收割机、植保无人机等现代农机装备,推行全程机械化作业,园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1.6%,高于全区水平20%,机耕面积1.5万亩,机耕水平达92%,人工成本亩均减少200余元。二是壮大农机社会服务。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3家,开展机耕、机播、机施、机防、机收等社会化服务,服务面积达8万亩。同时落实农机购置补贴,发放67.26万元,补贴农机703台(套)。三是探索农机科技创新。邀请省农业机械研究所专家来恩进行实地调研,针对丘陵山区不同地貌特征,设计适宜丘陵田间操作的宜机化方案,为粮经复合种植宜机化管理探路。
种养生态化促增收。一是推广稻渔共生模式。采取“稻鱼虾鸭”种养共生模式,在万寿村建“稻虾共生”基地400亩,海山村建“稻鱼共生”基地200亩、“稻鸭基地”100亩,亩增收2000余元,力促价值链延伸。二是合理利用农地资源。采取“畜禽粪污-沼液-还田”、“秸秆-离田加工-还田”等方式,园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7%、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亩均节约化肥成本108元,实现畜禽粪污、秸秆变废为宝。三是拓宽生态产品外延。采取“以种定养、以养定种”模式,巧用生态促增收,万寿村发展优质稻米订单种植3.8万余亩,亩均增收1000余元。
产品标准化育品牌。一是抓严质量监管。执行区、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责任制图上墙,设立镇监管员1名、村协管员1名、经营主体内管员1名。二是抓实质量追溯。园区内1个镇搭建1个农产品快速检测室,园区新型经营主体全面入驻国家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严格实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三是抓好品牌打造。以“三品一标”提升行动为抓手,推进园区主导产业品牌认证登记,申报绿色产品品牌19个,注册“巴山万寿”系列粮油品牌商标4个,力争更多农产品亮相区域公用品牌名录。
园区数字化强科技。一是夯实数字建设基础。在金鸭村构建1个数字农业云、1个数字农业指挥中心和N个数字农业基地“1+1+N”智慧农业模式,初步建成了“智慧农业云平台”。二是做实数字服务管理。依托区属国有企业资源优势,组建数字农业服务团队,专门适时开展园区数字采集、分析、测报等服务,并定期公布农业生产信息。三是落实数字运用成果。根据数字云平台测报数据,利用各类专家子系统,分作物、分区域、分时令制定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等田管措施,将数字成果落到田间地头,实现农业生产“智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