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汇点滴之力,筑文明“美城”

来源:市城管执法局办公室 作者:张骥 发布时间:2020-09-28 21:55:39


                   

    文明花开香满城,文明成果惠全民。今年,是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也是巴中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决胜之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相关文件精神,市城管执法局全体干部职工在局党组坚强领导下积极行动、广泛参与,以高度自觉的城市管理者、文明示范者身份积极参与创文工作,全力以赴解决城市管理难题,坚决夺取创文迎检全面胜利。

    全民参与,凝心聚力 。市城管执法局通过召开《创文攻坚动员会》,分局大队、机关科室、指挥中心根据各自职能职责进行创文工作安排部署,形成凝心聚力、通力合作的创文高压态势。并通过多部门联合组织的创文宣传活动和志愿服务,深入社区小区、街巷学校、广场市场等人口密集区进行创文宣传,发放创文知识宣传手册,为社区居民介绍创文小知识,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创文,提升创建文明城市的知晓度、参与率和支持度。同时,执法人员还对商家企业进行入户宣传,督促商家落实门前“五包”责任,牢固树立城市主人翁意识,做文明城市的践行者。

    精耕细作,治理顽疾 。包保社区、背街小巷、农贸市场是城市市容秩序的整治“难点”和“顽疾”之一,为了做好创文迎检工作,全面提升城市街巷环境卫生,以新面貌、新亮点、新特色迎接创文测评,辖区大队对包保社区太子社区、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周边存在的城市管理问题进行全面摸排和整治,清理“牛皮癣”、拆除油布雨棚、铲除杂草淤泥、规范游摊商贩、拆除一店多招等市容乱象,确保创文工作落实落地、不留死角。

    施划点位,有序停放 。城市市容秩序维护,非机动车停放是重点,为了提升城市整体形象,营造干净整洁的街面秩序,市城管执法局对主城区学校、商超、广场、车站等人口密集区进行非机动车辆停放点位施划,创文以来共计施划非机动车停车点位600余处,停车位置25000余个。后期,对非机动车流动量大,区域分布不均衡,不能满足市民停放需求的区域进行点位添补,对街面乱停放非机动车辆联合交警部门进行拖移,有效的解决了乱停乱放、杂乱无章的停放秩序难题,创新了便民利民的非机动车管理新模式。

    智慧监管,精准发力 。数字城管指挥中心依托网格化、信息化、数据化的平台优势,积极对接创文办,将创文点位纳入网格监督员日常采集工作,对城市事(部)件问题进行“地毯式”搜索,真正做到案件应采尽采、查漏补缺,通过对公厕、井盖、花架花钵等部件的专项采集,实现城区公用设施的维修与添补,并通过公安天网视频巡查,及时发现派遣城市管理问题。创文以来,共采集上报事(部)件案件8162条,其中上报部件类问题1327件,事件类问题6831件,实现了城市精细化管理,为创文迎检助力。

    建筑围挡,彰显文明 。建筑工地是城市发展的推进者,也是城市市容环境的重要管理环节,为加大创文宣传,辖区大队对在建工地进行专项检查,督促企业修复破损施工围挡,按规定标准、尺寸设置创文广告,使工地围挡覆盖率高达70%,让工地围栏成为城市文明靓丽的风景线。同时督促企业清理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和覆盖裸土,对工地扬尘进行监管,严格按照标准采取降尘措施,合理安排施工内容,避免噪音扰民。

    重拳出击,无处遁形 。城市“蓝顶子”、临时工棚、钢架子等构建物不仅影响城市整体形象,还侵损其他业主合法权益,为了有效治理城区私搭乱建,“散、乱、污”乱象,城管执法人员多次组织工人对巡查发现的违法搭建进行拆除,为创文迎检提供高标准、高要求的城市环境秩序。

    文明劝导,人人参与 。人人迈出一小步,城市文明一大步,文明城市的创建靠大家,学校周边、交通路口、广场市场随处可见的“城管蓝”“志愿红”“环卫橙”......他们是城市文明劝导员,更是文明城市的监督员。对不栓狗绳、随地吐痰、翻越栏杆、不走斑马线、乱停乱放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规范,为文明城市创建贡献社会群体力量。 

    通力合作,冲洗街面 。市城管执法局联合消防救援、环卫、园林绿化等部门分为江北、江南两个冲洗组,对巴城大街小巷、主次干道及街边进行冲洗,参与冲洗人员60余人,冲洗、洒水、街扫等车辆共计18台,利用夜间不扰民的情况下对巴城车行道、人行道、辅道及重点区域附属设施实施第五轮冲洗,确保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广场、学校、车站等地方干净有序,他们用辛勤汗水筑牢创文防线,用坚定毅力树牢创文信念。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犹如一场“幸福风暴”,将文明内化为城市发展的基因,植根在这座城市里,渗透在广大市民的精神中,具化为每个市民的行动,构筑起一座文明和谐的幸福之城。


责任编辑:杨海燕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