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南江检察充分利用“12309”服务热线 让信访不再是问题

来源:南江县人民检察院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6-12 17:20:27

6月12日上午,南江县人民检察院“民有所呼、 我有所应-- 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新时代控告申诉检察工作新闻发布会召开, 2019年3月以来,南江县人民检察院共计收到群众来信来访94件(其中来信6件,12309电话来访7件,12309网络来访6件,现场来访73件,上级交办2件),除3件缺少有效联系方式外,其余91件中在7日内给出结果性答复有44件、给出程序性答复47 件,回复率 100%。其中程序性答复的47件均在3个月内给出办理结果回复,办结回复率100%。

发布会上,南江县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杜长江介绍了信访工作具体做法。

搭建“一站式”平台,让群众“能”访

检察机关“12309检察服务中心”包含网上平台、实体大厅两部分。网上平台主要依托检察门户网站、“两微一端”,整合检察服务、检务公开、接受监督等功能,承接案件信息公开、辩护与代理网上预约、检察宣传等职能。实体大厅则对原本较为分散的检察接访力量进行整合,形成集控告、申诉、司法救助、国家赔偿、案件查询、检务公开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中心,让群众少跑路、多办事。

本院,12309大厅设置了接待区、等候区等功能区域,以及检察长接待室、远程视频接访室、律师接待室、讯(询)问室等,还有律师办案的“绿色通道”等

坚持“一次办”标准,让群众“信”访

工作中,本院坚持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群众诉求原则。

一是规范受理。检察长接待日由检察长、副检察长轮流接访,其他工作日由控告申诉部门员额检察官专门接访。建立了“谁收信谁答复、谁接访谁答复、谁承办谁答复”的首办责任制,发挥领导包办案件、带案下访的示范效应。对接受的信件、现场来访、12309网络平台来访,逐个在全国信访系统2.0和检察机关统一业务系统上登记、分流、办理,全程留痕、规范操作,提高办理质效。

二是认真答复。切实做到“七日内程序性回复、三个月内实体性答复”。七日内程序性回复,即承办检察官对接到的每一件群众信访,就是否受理、如何分流,在七个工作日内对群众进行回复;对不属于本院管辖的,明确告知转送去向和联系方式。三个月内实体性答复,即在三个月内就办理结果向当事人进行答复。答复方式包括上门走访答复、电话、短信、邮寄答复以及邀请到单位当面答复,能回必回、应回尽回。

兼顾“法与情”效果,让群众“罢”访

做好信访工作,除需要专业的法律知识,丰富的工作经验,更重要的是用心用情依法依理,为此提出了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接访理念,让处理结果符合法理、也符合情理,让群众满意。最终达到案结事了息诉罢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和效果。

据介绍,2019年以来,该院全面推行检察长接访、邀请律师参与化解矛盾、司法救助和公开听证制度,化解信访矛盾。一是每周都安排检察长到 12309检察服务中心接待群众来访:二是邀请律师参与化解信访矛盾,信访人随机选择我院签约律师,由具有专业法律知识的人提供无偿的法律咨询等;三是结合公开听证工作,扩展第三方参与涉法涉诉信访工作范围,把社会上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作为独立第三方吸收进来参与信访案件办理,把处理群众信访工作置于阳光之下,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四是对因案致贫或生活确实困难的信访案件当事人,符合司法救助条件的,依法及时提供国家司法救助,让当事人体会到检察温度。比如化解刘汉平信访案,该院一访三联动,采取检察长接访、公开听证、司法救助三项措施,22年的信访矛盾,当事人息诉罢访,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下一步,该院要求“案结事了人和”,检察官不仅要办理案件,还要做好释法说理、帮扶救助、矛盾化解等工作,让来信来访的群众感受到权益受到公平对待、利益得到有效维护,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从检察环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举措。以“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为抓手,把摆事实、讲事理、释法理贯穿办信接访和办理案件全过程,以公开促理解,以公开促公正,更好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责任编辑:唐方琼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