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巴城,阳光穿过马路两侧行道树的枝叶,在人行道上投下斑驳光影。身着深蓝制服的执法队员沿着道路巡查,目光掠过规范整洁的潮汐摊区、停放有序的非机动车……这些细微处的改变,正是巴中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十年创文的生动注脚。
从破解占道经营的“老大难”到构建智慧治理的“新图景”,巴中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以“绣花功夫”编织着城市文明经纬,让治理的温度与细致浸润每个角落。
在细节处“穿针”
从流动摊贩到便民驿站的治理智慧
“阿姨,我要一份糯米饭。”4月22日早上8时,和往常一样,学生小张路过巴州区江北街道祠堂街买早餐。晨光里,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的执法队员们正协助商户将经营设施摆进摊区内。
“过去这里摊位紧挨着摊位,行人侧着身子才能过。”老街坊张阿姨站在自家店门前,看着如今宽敞整洁的街道感叹,“现在好了,潮汐式经营区像给摊位上了‘户口’,摊主们不用再打‘游击战’,我们出门买东西也舒心。”
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流动摊贩占道顽疾,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科学划定42个潮汐式经营区,让1200余个流动摊点有序经营,实行“定点、划线、限时”管理,既不影响交通,又保障了大家的“饭碗”。
治理的精度更体现在对“微业态”的呵护上。巴城江北大道兴州街的两处便民服务亭里,两名师傅在各自的区域忙碌,工具箱里整齐摆放着各种修补工具。“以前在树底下摆摊,夏天晒成‘烤红薯’,冬天冻得手指打颤,现在有了固定摊位,顾客们都爱来这儿修鞋、配钥匙。”张师傅说。
笔者走访发现,无论是巴州区,还是恩阳区、巴中经开区等地,都有这样的便民服务亭,亭内规范了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业态,助力市民身边“15分钟便民圈”全覆盖。
生态治理的“绣花功夫”同样可见一斑。“有害的丢红色,可回收的丢蓝色,厨余垃圾是绿色,其他垃圾用黑色……”在巴中经开区福锦苑小区,学生苟瑶一边念叨着,一边将垃圾分门别类投进垃圾分类箱。
完善设施、压实责任、适度智能,成为我市推进垃圾分类的重要抓手。据悉,全市已累计投入24台智能垃圾箱、300个分类亭、1.7万组分类桶。
为了让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深入人心,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还邀请专业机构创作《垃圾家族的故事》科普微电影,通过多渠道推广,组织公职人员、学校师生等观看。培训分类达人1500余名,开展“21天习惯养成”打卡活动,举办短视频创作大赛,在城区学校全覆盖实施垃圾分类进校园、进课堂,基本实现培养一名达人、影响一个家庭、辐射一个小区,宣传效果良好。
于机制中“引线”
从刚性执法到共治共享的理念革新
在恩阳城区的一家商店,店主张老板谈及“首违不罚”制度时连连感慨:“前两天我外出进货,父亲在守店时把货物堆到店外,想着肯定要罚款,没想到执法人员帮我们把货物搬回店里,还送了这本《文明经营手册》,里面连店招尺寸都写得清清楚楚。”
这是巴中推行“柔性执法”的缩影——将占道经营等81项高频处罚事项纳入免罚、轻罚清单,推出三批行政处罚“四张清单”,累计办理“首违不罚”案件100余件。
这种理念转变催生出“721工作法”:7分服务、2分管理、1分执法。巴城将军大道的一家火锅店老板对此深有体会:当油烟排放不达标被投诉时,执法人员没有简单开罚单,而是联合环保专家上门勘查,发现管道设计不合理,便协调施工队重新规划走向。“整改期间,执法人员随时跟进进度,现在油烟净化器一开,楼上居民再也没有投诉过。”店主说,现在他们主动公开油烟清洗记录,周边住户生活环境更好了,他们经营也更加安心。
每当夜幕降临,巴城蓝湾国际广场夜市热闹无比,身着蓝色制服的执法人员坚持常态化巡逻。以前这里烟熏火燎,周边住户经常打12345投诉,现在实行“分类分时”管理,不少摊位都装了油烟净化设备,还随时打扫,保持整洁。如今,全市31处夜市经济圈规范运营,不仅带动2000余人就业,更让“巴中夜市”成为社交网络平台的“川东北网红地标”。
民生服务的创新更体现在对传统习俗的守护上。在文明祭祀领域,执法部门同样做足“绣花功夫”。清明节、中元节期间,设置 3 处祭祀点,联合交投运业为祭祀群众免费提供摆渡车,引导文明祭祀新风尚,用细致入微的服务增进民生福祉。
以科技为“经纬”
从人工巡查到全域智治的效能跃升
走进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大厅,城市运行状态尽收眼底。巨幕上,63.7平方公里的三维城市模型正在动态更新——每栋建筑的外立面、地下6.9万段雨污水管网、83万栋建筑位置都清晰标注。
科技赋能让治理有了“千里眼”“顺风耳”。高空瞭望监控系统的“鹰眼”覆盖了主城区每栋楼顶屋面,可对违章搭建实时监管、抓拍取证,及时处置。
“城市问题信息采集人员穿梭在大街小巷,这相当于给城市做了‘CT扫描’,哪里有问题,都能及时发现处置。”相关负责人介绍。例如,4月20日上午10点,信息采集员发现江北大道有护栏破损、中杨大道有烧烤架乱堆放在人行道上,信息采集员随即将相关情况拍照上传至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平台则根据具体情况,派遣至相关单位处理。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对数字城管发展的新要求,立足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进一步完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成“1+5N”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立基础地理信息、建筑物模型和各类基础设施等城市治理各要素的城市三维空间数据底座,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等技术、业务、数据深度融合应用,实现城市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预警可视化、信息化和数据化。
“以前靠人工爬楼巡查,费时费力还不安全,现在科技手段让违建无处遁形,不仅提高了效率,执法成本也降了下来。”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样的高位监管不只在市一级。目前,我市、县(区)分别建立“一组、一办、一中心”的数字城管组织架构,联通17个市级部门、9个驻巴企业,以及20个街道办、140个社区协同工作,让部门点对点处置各类城市管理问题,减少部门盲目巡查的行政成本,日均处置城市管理问题1200余件,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贯通、一网统管”的城市治理格局。
于时光中“成绣”
十年坚守织就文明底色
十年创文路,见证了城市的变迁和每一名综合行政执法人员坚守一线的点点滴滴,但最让他们珍视的,是群众的认可。
“执法服务更有温度、热情高效为民解忧、城市管理精益求精、服务人民用心用情……”人民群众的评价恰似一股暖流,激励着更多平凡的“守城人”在工作中不忘初心,争做有温度的执法人。
“我住在老旧小区,去年加装电梯时,执法人员主动帮我们协调施工场地,解决了堆放建材占道的问题。现在电梯通了,我们老年人下楼方便了,这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提及此事,退休教师李大爷笑容满面。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我市各地上演。
早晨6点,晨光熹微,满载生活垃圾的清运车开出社区,去往下一个目的地——垃圾转运站。严格按照车辆封闭管理的运输车,既保证了辖区垃圾日产日清,又开启了垃圾“变废为宝”之旅的序幕。
上午9点,执法人员用笑容传递城管服务理念,活跃在大街小巷、广场公园等地,让城市管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
如今,“包容审慎”“商户自治”“智慧监管”“民生服务”成为城市管理的高频词。城市在变,但“人民城市人民管”的初心始终未曾改变。
“城市治理的终极目标,就是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感到幸福,这是我们的‘十年答卷’,也是新的起点。”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春风拂过巴河,河畔的“巴山夜雨”主题广场上,市民们伴着夕阳散步、健身;分类垃圾桶旁,孩童正跟着家长学习如何分类投放垃圾。这一幕,是十年治理成果的体现,更是新征程的起点——当“绣花功夫”融入城市肌理,文明便成为最动人的城市底色,在时光中持续绽放光彩。而在这底色之上,是无数执法人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是“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治理智慧,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