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巴州区四中: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来源:巴州区四中 作者:沈莉 发布时间:2024-11-18 11:54:54

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呈现什么样的课堂?能带给学生什么启发?这是来自义乌支教的沈莉老师常思考的问题。

11月14日,巴州四中的校园一如既往充满生机活力。下午第三节心理活动课上,高一(10)班的同学们见识了沈老师转换自如的“多角色”演绎。


1731902120062.png

走近义乌名人——陈望道

1731902142924.png

活动开篇,沈老师化身“义乌本导”,带领同学们“线上”探访陈望道先生故居。“陈望道故居,位于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城西街道分水塘村后分片110号,占地面积约430.9平方米,建筑面积294平方米,整体坐北朝南,为前廊式天井院砖木结构建筑,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故居整体由一座三合式院落与前花园、柴房等组成,建筑基本保存完整,雕刻精美,具有浙中民居的典型特点,故居内陈列有陈望道的生平事迹、照片和部分珍贵书籍;是中国共产党革命信仰教育的红色教育基地,也是讲述陈望道蘸着墨汁吃粽子、追求革命信仰故事的起源地。”

1731902175896.png

“同学们想看一下望道先生的趣事吗?”很自然切换到画面:1919年,一名年轻人正在奋笔疾书。母亲送来粽子,他下意识地把墨汁当成红糖,吃得满嘴是墨,却还不住地称赞:“甜极了。”这个年轻人就是正在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陈望道。墨汁当然不是甜的,但在有信仰的共产党人心中真理的味道比红糖更甜。“真理的味道甜极了!”

探索义乌非遗——红糖季

1731902215322.png

紧接着沈老师摇身一变成“网红主播”,每天推出非遗好物,以红糖为切入,探索红糖的秘密。

1731902231860.png

沈老师娓娓道来:“十斤甘蔗榨一斤红糖。义乌种植糖蔗、加工红糖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顺治年间,已有340多年历史。每年的11月起,义乌的村庄都会被一股神秘的香甜气味笼罩,这一现象将会持续3个月左右,义乌也因此被称为红糖之乡。优质青皮甘蔗榨汁后,保持古法榨汁,用传统长灶熬煮,九口铁锅从大到小依次排列,师傅们熟练地翻搅,蔗汁逐渐变成浓稠的糖浆,再制作出各种红糖的衍生产品,例如红糖麻花,芝麻麻糖,生姜糖等,鲜香美味,深受大家喜爱。义乌的“红糖第一村”西楼村,大力发展文旅产业。通过线上平台推广销售,举办国际红糖节已推广到国外呢……”

1731902249258.png

趁热打铁延伸出义乌本土美食,如吴店馒头,佛堂羊肉,千张拉面,义乌红馃等,又推出万国美食在义乌,复杂调味的印度菜,口感独特的叙利亚菜,原汁原味的土耳其餐厅,纯手工制作的意大利冰淇淋等,直观的画面感受义乌国际化大都市的繁华生活气息。

品尝红糖美味——芝麻糖

在美食面前,沈老师和同学们一样是“吃货密探”。早早给同学们备好了生姜汤,芝麻糖,红糖水等甜品。甜味可以得到大脑的认可,产生多巴胺,使人心情愉悦。

同学们嘴角洋溢着笑容,边感受糖的香甜,边听沈老师补充:义乌习俗切麻糖,在《义乌县志》中也有一笔:除夕前,“家家切炒米糖供春节茶食”。《义乌风俗志》中则有了更多的描述:春节期间,全县城乡用糯米、粟米、油麻、花生、大豆,经过蒸炒爆后,用红、白、麦芽等糖所切制“麻糖”,或称“炒米糖”、“胖米糖”,与“寸金糖”。

麻糖是义乌人最喜爱的点心之一,今天沈老师把贯穿千年的甜食,分享给四中的同学们,延续心底对于甜蜜、关于幸福的共同记忆。

悟思真理之光——写感悟

沈老师始终践行“教书育人”的理念,温暖且有力量,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在活动的后期追问:“我们品尝了红糖是香甜的,那为什么说真理的味道有点甜?”,引发同学们无限思考……

沈老师点题:陈望道先生正是凭借扎实的学识,坚定信仰的力量,成就千秋巨笔,一代宗师。顺势又送上《人民日报》金句推荐,同学们纷纷落笔,抒写下自己的真实感言:今天沈老师发的糖很甜,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糖的甜是经过很多道工序制作的,人生的甜也是要经历磨练的,我会一直坚持,去义乌看看;奋进博发,三年风光披星戴月,只愿不负青春不负韶华;陈望道先生的伟大事迹,让我知道了他心中的“甜”为何物。真理不是平淡的,它可以有味道,不要把真理藏心里,要付出行动;人当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总有一天我要去世界看看……


1731902290179.png

有趣有料的主题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结束了,同学们意犹未尽,有的含蓄,有的深刻,有的透彻,而无论是哪一种,都是同学们发自内心真实的表达,因为追求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